【行业视角】产能占全球七成的中国粘胶纤维,竟在这里出现布局缺口

时间:2020-02-26

粘胶纤维是人造纤维中性能与棉花最接近的一个产品,因此也被叫做人造棉。我国是粘胶纤维的生产大国,但由于产品差异化低、产能过剩,导致市场一度低迷。本文将从产能和专利两个角度,分析我国粘胶纤维企业的现状及问题,探讨破局点。

近两年,受益于粘胶纤维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及上下游需求旺盛,粘胶行业过剩产能逐步被消化,而在2011年之前,由于我国粘胶纤维产能大规模投产,造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,市场曾一度低迷。由于装置简单,粘胶纤维新增产能从基建到投产一般只需1年左右,产能过剩的问题仍可能随时出现,单靠国家改革或政策调控,企业自身利益无法有效保障。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产品差别化,布局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,才是粘胶纤维行业未来的突破方向。

本文通过利用Incopat专利数据系统,对全球粘胶纤维专利进行了检索,检索日期截至2019 年4月11日,分析过程中对集团申请人的数据进行了合并处理。专利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粘胶纤维行业在知识产权方向基础薄弱,问题较多,发展任重而道远。

1 产能大户并非专利大户

中国产业信息网公开数据显示,2016年实际产能超过15万吨的粘胶企业包括:唐山三友(50万吨)、新疆富丽达(36万吨)、江苏翔盛(27万吨)、山东雅美(26万吨)、赛得利(福建)(20万吨)、萧山富丽达(18万吨)、恒天海龙(17.8万吨)、阜宁澳洋(17万吨)以及江西赛得利(16万吨)。

对照粘胶纤维专利国内主要申请人分布图发现,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,只有恒天海龙、唐山三友、赛得利和澳洋科技是2016年实际产能超过15 万吨的企业。被中泰化学收购的新疆富丽达,相关专利只有2件,而中泰化学本身从公开的专利文献中,并未发现粘胶纤维领域相关的专利申请,这与其不断扩增的产能明显不匹配。

放眼全球,由于粘胶产能主要来源于中国,因此上述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全球范围也是首屈一指的。但从专利积累上看,申请量最高的恒天海龙也只有76件,与其他国家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相比差距明显,体现出产能大户并非专利大户。

2 产能分布与专利输出呈现地域差异

根据已有公开信息显示,2015年全球粘胶产能,近七成产于我国,海外市场的粘胶产能主要分布在奥地利和印度,主要企业为奥地利的兰精和印度的博拉。由于国外对环保要求十分严格,而粘胶纤维属于化工产品,生产过程对环境不利,因此博拉与兰精数年内都无扩产计划。

统计显示,全球产能占比85%的亚洲,专利产出不足35%,而该行业一半左右的专利都来自产能并不高的欧洲,美国也有14%的专利产出。亚洲的产能主要在中国、印度和泰国,而专利则主要来源于中国和日本。虽然中国以25%的专利占比位居首位,但这与其近70%的产能相比仍不匹配。

全球产能分布与专利输出的差异现象表明,在粘胶纤维领域,亚洲地区还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生产或借助外来技术生产,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缺乏,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则侧重于通过技术升级研发新产品、提高差别化率和增加附加效益。

3 粘胶合成材料研发成国内企业短板

从图5中可以看出,目前粘胶纤维生产方法和设备(D01F、DO1D)在国内外都是重点关注的技术领域,专利申请数量多。

但与国外技术布局方向相比,国内在粘胶纤维合成材料、原料本身(C08B、C08L、D04H)领域的研究欠缺,出现了明显的布局缺口,目前该方向国内专利数量不足国外的1/10,是国内粘胶领域的主要技术短板。

从产能和专利两个角度看,目前的粘胶纤维行业,我国乃至亚洲地区,“重生产轻研发,重产量轻技术”的现象十分明显,产能激增,而产品附加值低,同质化严重,随时会造成利润下滑的市场危机,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。

因此,国内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,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,提升专利产出和布局能力,尽快弥补在粘胶合成材料等方向的技术短板,同时,加强创新技术的国内外专利布局,才能保障企业的稳步发展,促使我国在粘胶纤维领域从生产大国向技术大国、创新大国转型,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粘胶纤维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。

三聚阳光知识产权

       快捷导航

联系我们

  • Tel:4008-010-426

    邮箱:该邮件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。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。

    传真: +86-10-82870956

   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南路甲21 号中关村知识产权大厦A 座

关注三聚阳光获取更多资讯


Copyright ©2013    三聚阳光    All Rights Reserved     京ICP备05056988号-1  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25号